发布日期:2012-12-12 09:54:07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625次 |
|
近日,一名接近决策部门的经济学家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召开在即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宏观政策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动,但在微观层面,城镇化将会被提到一个新高度。
上一个十年,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外部机遇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如今,金融经济危机大大削弱了外需,而过去保证中国成本优势的人口和资源红利也趋于耗竭。放眼未来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机遇何在?
据上述经济学家称,国内很多智库人士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引擎,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中长期动力。但他同时分析称,虽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城镇化如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拉动作用,将牵涉到很多领域的体制转型。
高层定调
通常认为,中国经济到了现阶段,依赖传统人口、资源红利的发展模式已然不可持续,高层亦将改革界定为新红利,引发各界关于改革的热议。而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则被认为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八大闭幕以来,高层也在一些场合提到“城镇化”。1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已被提到了中国决策层各个层面的议事日程上。
“新”在何处?
过去30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去年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去年的51.27%。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并处于持续增长中。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本报分析称,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2011年的城镇化率为51.27%,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区间,未来十年不仅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且还会有一个较快的速度。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滞后,未来还有20%~30%的提升空间,2亿至3亿人口未来将涌入城镇。加上现有的2亿农民工,届时,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
尽管城镇化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但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已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多名专家和政府部门人士对本报提及的问题包括: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区域布局不均衡等等。
上述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令“新型城镇化”有了针对性。在他看来,新型城镇化有三个主要侧重点:一是强调城市群引领,并以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二是强调“新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质量;三是强调核心城市辐射,关注中小城市发展。 深刻转型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单纯的城市化转向新型的城镇化,从土地的城镇化转向人口的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机制,就是如何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农业转移人口或者农民工及其家属变成真正的城镇居民和城市居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地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中金公司12月10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研究报告认为,新政策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具体领域包括财税改革尤其是结构性减税,鼓励民间投资、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以及改变基建融资方式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