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4-09 08:31:28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322次 |
|
“全球经济活动总体加强,预计2014~2015 年将进一步改善,其中主要增长动力将来自先进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8日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称,全球经济继2013年增长3%后,预计今年将加速至3.6%,到2015年达到3.9%。而该预期较今年1月的预期各下调了0.1个百分点。
IMF预期发达国家今明两年增长分别为2.2%和2.3%(2013年增长1.3%),并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下调0.2和0.1个百分点至4.9%和5.3%(2013年增长4.7%)。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一季度中国已公布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IMF依然维持今明两年中国7.5%和7.3%的经济增速不变。
尽管前景改善,但全球复苏依然脆弱,仍存在重大下行风险,而新兴市场风险已经增大。报告认为,如果美国货币政策超乎意料地迅速正常化,或投资者避险情绪再度增强,可能出现进一步的金融动荡。这将导致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艰难调整,可能产生扩散效应和大范围的金融压力,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发达经济体仍引领全球复苏
目前来看,IMF 在2013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所呈现的复苏动力已日趋显著。发达经济体普遍步入复苏轨道,财政重整正在减速,投资者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有所缓和。银行(行情 专区)逐渐走强。尽管世界尚未充分复苏,但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进程已被提上议程。
尽管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仍超过2/3,不过由于外部金融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活动表现或令人失望。发达经济体强劲的外部需求将有助于其实现出口增长的提升,但更严格的金融环境将抑制其国内需求的增长。
“发达经济体复苏的关键因素是财政收缩的减少(除日本以外),以及高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报告称。
受助于活跃的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以及充足的存货积累,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快于预期。作为西方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美国复苏的基础较为稳固,IMF依然维持美国今明两年2.8%和3.0%的经济增长。尽管2014年伊始,意外的严寒天气打压了经济活动,但私营部门需求的基本面仍保持强势,今年增速有望突破潜在增长率。
欧元区终于迎来了从衰退到复苏的转机,IMF将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上调至1.2%和1.5%。欧元区整体积极增长但内部表现仍呈现差异,尽管国内需求已显示出初期的复苏苗头(如法国、西班牙,特别是德国),欧元区增长主要靠出口拉动,而私人投资在整个欧元区尚未强烈恢复。与此同时,弱势国家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高负债、金融分化状况将会遏制欧元区的内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IMF此次将日本今年的经济前景下调0.3个百分点至1.4%,2015年维持1.0%不变。IMF表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由于今年来其在全球生产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溢出效应也更为明显。而日本与亚洲新兴经济体一体化程度较高,且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因此其受到的影响非常显著。
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慢慢消散,IMF则认为其他趋势可能将主导世界舞台,如不断凸显的收入不平等现象。
新兴市场风险加剧
尽管如此,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脆弱,一些重要的下行风险需要警惕。在近日地缘政治新风险开始浮现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风险更加突出。可能出现的资本流动逆转,大规模外部融资需求的相关风险以及无序的货币贬值成为新兴市场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今年1月下旬金融市场波动的再度增加,凸显出外部环境变化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的挑战。IMF认为,其直接原因似乎是由于市场对新兴市场基本面的担心。与此同时,中国增长的预期减缓以及外部融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收紧将对新兴市场增长产生重压。
虽然市场普遍承压,不过高通胀以及有着更多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更受影响。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已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并加强其对政策目标的承诺。不过IMF认为,总体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环境将进一步缩紧,其结果将造成资本成本的增加,而这将抑制投资和拖累经济增长。
在IMF看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必须度过动荡时期,维持中期快速增长,而不同经济体应采取的适当政策措施并不相同,但有着共同的政策重点。
IMF指出,政策制定者应让汇率随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而变动,并促进外部调整。在国际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外汇干预减轻波动、避免金融动荡。而对于通胀仍相对较高的经济体,或近期货币贬值将导致较高核心通胀风险的国家,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而在财政方面,IMF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降低财政赤字,尽管不同经济体在这方面的行动紧迫性不同。如果公共债务已经很高,相关再融资需求构成脆弱性,那么应提早采取行动。
此外,许多经济体需要实施新一轮结构改革,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消除进入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壁垒。
维持中国今年经济增速7.5%不变
尽管证据尚不明晰,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潜在增长已呈现跌势。在一些国家,如中国,增速放缓已然成为实现更平衡增长的“副产品”,甚至备受青睐。
事实上,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似乎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先前公布的消费、投资、出口、社会融资等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总体处于弱势状态,市场普遍预期中国一季度GDP增速或跌破7.5%。
尽管如此,IMF仍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7.5%的水平,较年初时预测不变。“这主要基于中国政府当局试图控制信贷和推进改革,以确保逐步过渡到一个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而加快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增长再平衡对中国至关重要。”报告称。
IMF称,地方政府的信贷增长和预算外借款都处于高位,这是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为推动增长所实行的刺激政策的主要途径。为了降低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其退出早于预期,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经济增速,放缓势头甚至强于预期。
随着中国政府改革蓝图的推出,市场情绪正不断改善,但经济再平衡方面的进展仍处于试探性阶段。IMF认为,财政改革有望加强税制体系效率,金融改革应促进资本配置和投资效率,不过这在近期可能会造成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尽管通胀预期仍较为温和,但对过度投资和信贷质量的担忧将巩固货币支持政策的退出趋势、推升借款成本。
此外,中国将过渡到更可持续但速度放慢的增长态势,这会对其他新兴市场产生暂时的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低通胀风险露苗头
发达经济体从衰退中的强劲复苏之势颇受欢迎,但全球增长并非均匀,IMF警告仍需要更多的政策努力使市场完全恢复信心,确保强劲的增长,以降低下行风险。
在发达经济体中,低通胀风险已开始露苗头,欧元区更是首当其冲,巨大的产出缺口将导致通胀低迷。通货膨胀可能仍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低于目标水平,较长期的通胀预期可能下降,导致出现比目前预期更低的通货膨胀,若其他下行风险因素出现,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结果这将导致更高的实际利率、私人和公共债务负担增加、需求和产出的疲软。
持续的低通胀不可能有利于合适的经济增长的复苏。因此IMF此次再度强调,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需避免过早撤出货币政策。在持续的财政整顿的环境中,考虑到依然庞大的产出缺口及非常低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仍应保持宽松。
欧元区需要更多的货币宽松,包括非常规货币政策, 来维持经济活动,以帮助实现欧洲央行的价格稳定目标,从而降低更低通胀或通缩的风险。而对日本来说,实施安倍经济政策的另两支“箭”——结构改革以及2015年之后的财政整顿计划,以实现通胀目标和更快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安倍经济学”仍需进一步传导至私营部门,扩大其需求以为复苏注入持续动力。
此外,IMF还在报告中指出,诸多发达经济体的潜在增速很低,这令财政调整更为困难。在此情况下,采取措施促进潜在增长变得越发重要。而这些措施包括:重新思考劳动力市场制度,增强部分非贸易部门的竞争力和生产率,重新思考政府规模,审视公共投资所扮演的角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