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6-15 08:38:45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356次 |
|
6月11日,央行发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人民币存款同比大幅多增而贷款同比少增,显示银行体系未将增长的资金来源充分运用于放贷,这可能是因为银行惜贷情绪较浓;二是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同比少增,其中债券净融资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显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有所减少。
这进一步证实了人们的判断: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也不缺钱,但资金并没有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这一判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解决问题,却存在着争议。有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宽松,通过降准降息继续“放水”。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对症下药的办法,目前急需要做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做的是修好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
而且,我们从5月金融数据中发现,降准的必要性大大减弱了。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达到了3.23万亿元,同比多增1.50万亿元,几乎相当于一季度整个季度的人民币增量。为什么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如此之多?可能与外汇储备增长有关,但具体原因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5月新增的存款,其中大部分不用上缴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了。
5月新增的3.23万亿元存款,有1.94万亿元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这部分存款在2015年之后才被纳入各项存款口径,并计缴存款准备金,但适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包括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款、表外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这类存款大幅增长,跟目前股市行情大好有关,人们纷纷将存款用于购买股票或基金与理财产品。4月和5月两个月,住户存款共减少1.49万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7万亿元。前者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后者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在存款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央行调整存款口径就相当于降准。
实际上,在存款余额增长的情况下,4月的准备金余额较3月却下降了。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束缚银行信贷的增长,目前降准并无必要性。同样,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口径后,存贷比也不是束缚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一季度末存贷比为65.7%,距离75%的上限还比较远。
实际上,今年以来,银行放贷还是比较努力的,前5个月中有3个月的贷款是同比多增,5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比去年同期还高0.1个百分点。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是同比多增,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都是同比少增。这说明,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同比减少,主要原因不是银行惜贷,而是企业借贷意愿不强和其他的原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降准降息“有效而有限” 下一步货币政策向何处去?
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去产能缓慢,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信贷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伴随降息而来的利率市场化,提高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在银行负债端冲抵了降息效果,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制约了贷款利率的下行。
6月初,国家统计局陆续发布了5月份的经济数据,如PMI、CPI、PPI等。部分数据显示经济正在企稳,如5月PMI为50.2,比上月微幅上升0.1,而且是连续三个月超过50%的分界线。
但是,进出口持续负增长,外需萎缩,反映内需的CPI、PPI也尚未摆脱“通缩”的身影。而对前期降准降息的效果仍存在争议,货币政策已陷入“流动性陷阱”,央行下一步如何操作?
“降息配合降准的货币宽松,对稳定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降准降息有效但有限,要把流动性传导到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还需要财政政策配合。”一位不愿具名央行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实际存准率无下降趋势
尽管CPI稳定在1%以上,但PPI依然连续39个月负增长,5月份CPI和PPI加权价格指数为-0.16%,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处于负值。从整体价格指数表现来看,中国的通缩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通胀低位徘徊,货币政策仍有空间。预计下半年央行仍有可能再次调降基准利率,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招商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此外,随着跨境资金流入规模较往年趋势性减少,央行仍可能继续降准,并配合使用多种数量工具,以补充基础货币缺口,并加强对不同期限利率的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前,为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央行已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在引导利率下行和向实体经济输血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自2014年11月末首次降息以来,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Shibor利率下跌明显,隔夜拆借利率从4%左右下降至约1%,6月10日报1.0830%。
降息效应之下,企业贷款利率也有所下降,但相比金融市场降幅有限。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在三次降息后均有所下降,从5.76%下降至5.06%,累计下降0.71个百分点。一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
上述央行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降准的进一步效果还有待观察,其传导到实体经济的信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再上升,二是新增信贷保持相对较大规模,三是金融货币市场利率保持稳定而非急剧下降。
事实上,银行惜贷,降准之后,商业银行的实际准备金率并没有下降趋势,只是从法定存款准备金变成超额存款准备金。4月份存款性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较3月份高出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4月20日降准1个百分点,没有立竿见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5年1季度末,国有五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均在20%以上,其中工行、农行更是分别达到22.32%、22.46%,华夏银行也达到22.45%。招行、兴业、光大、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均超过18%。2月份降准后,大型银行和部分中小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9.5%、18%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均在1%-3%。
“目前的矛盾,在于宽货币难以传导到宽信贷。”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郑京平认为,降息和降准仍然是需要的,这个过程中降息更好一点,并且在降的过程中速度要适当,关键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一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和调控依据是相对多元的,既要维护低通胀,又要保就业、推动经济合理增长,还要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最终是一个多目标权衡的结果。”
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
当前,通过货币政策调控促进宏观经济复苏碰到了障碍,降准释放的资金在金融同业市场徘徊,但很难进入实体企业,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同业拆借利率保持低位,而实体企业资金供给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利率没有根本性缓解。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中国已出现流动性陷阱的迹象,一方面宏观经济不断下滑,另一方面短端利率降至最低水平附近,而短端利率的下降无法传导到长端利率和贷款利率上,降准降息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事实上,这种流动性陷阱更多地表现在金融市场中,其根源在于企业赖以生存的银行融资体系,无法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向实体企业传导。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乏力,去产能缓慢,企业融资需求不足,信贷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伴随降息而来的利率市场化,提高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在银行负债端冲抵了降息效果,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制约了贷款利率的下行。
央行《201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货币政策以“价”作为主要调节手段和传导机制,就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敏感的微观主体和充分弹性的汇率机制。一般而言,基础货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存在联动关系,但对于经历了较长时期资本大量流入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由于过剩流动性的存在,量与价之间的联动并不明显。
“货币政策调控由”量“向”价“的传导机制,或者说金融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不健全,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上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他进一步表示,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是割裂的,缺乏协调,无法相互影响;甚至比较完善的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也不健全,各债券品种之间定价联动效应较弱,短期品种定价向长期品种定价传导性较弱,基础债券品种收益率曲线还不完善。
二是,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是割裂的,连接两个市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尚不具规模,银行间市场信用利差无法传导到信贷市场,央行只能通过合意贷款管理和其他非常规方式来调控。
三是,以银行为核心的信贷投放机制存在结构性问题。受我国经济体制和风险溢价因素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偏重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有的信贷资源很少,导致中小微企业议价能力较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扭曲操作纠偏
那么,如何解决流动性陷阱问题?
上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认为,要对症下药,既要治本又要治标,根本性问题还是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各个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一方面,通过调结构的方式,加快国企改革,扭转信贷资源配置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包括国债在内的基础品种收益率曲线,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式,推进金融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短期而言,必须绕过利率传导机制,通过创新调控方式引导长端利率下行。
“常规的降息政策是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引导短端利率下降,然后由市场机制类决定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即央行只调控短端利率。”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表示。
事实上,从央行近期货币政策操作已经显现出“收短放长”的扭曲操作策略。一方面通过定向正回购的方式,回收过剩的短期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定向PSL的方式,绕过金融市场-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通过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向“三农”、小微、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定向刺激,同时引导长端利率下行。
光大证券分析师徐高也表示,在金融体系陷入流动性陷阱之后,政策面将着力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PSL、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扩容、企业债发行条件放宽以及减少房地产开发贷限制等都将成为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措施。
财政部6月10日宣布,近日下达了第2批1万亿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以稳增长、防风险。此前,已于2015年3月份下达第1批1万亿地方债置换额度。
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员李奇霖指出,公开发行的置换债直接占用银行资金头寸,如果该部分比例进一步提升,必然会影响银行对其他融资主体信用投放的能力。地方债置换冲击之下,这种非市场化融资主体将会给市场化融资主体带来挤出效应。因此,需要央行进一步宽松缓解地方债置换的负面影响。
此前,央行已经允许把用于置换的地方债纳入SLF、MLF和PSL等货币政策操作的抵押品范围和商业银行质押贷款的抵押品范围,可按规定在交易场所开展回购交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期限为3年-5年的PSL操作额度,将成为扭曲操作的重要选择。
上述央行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降息降准有效而有限,稳增长还必须财政政策的配合,加大财政投入。”
银行资金炒股路线图:降息降准入陷阱 实体经济大失血
A股站上5000点,各路资金也在上演速度与激情。
“为啥不贷款炒股呢?行情这么好!”深圳某电子元器件工厂企业主张晖说,最近两个月周围朋友都劝他从实业转型做投资,因为生意实在太难做。
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三次降息、两次降准,效果却大打折扣,并未如愿为实体输血。“现在银行的钱都去炒股去了,还有就是存到央行、拆给同业去了,反正就是不愿贷给实体经济。”6月11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路径,除了存款大搬家直接杀入股市,还通过银行偏股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等渠道间接入市。此外,银行资金还绕道券商 、信托等机构以融资的形式流入股市,民间配资更是七八倍杠杆助烧,其中部分资金最终也是来自银行。
民生证券最新报告称,经济处于“基建托底+传统制造业去产能+新增长点青黄不接”的状态,资金面宽松和流动性陷阱或是一个长周期现象。目前央行正处于降准降息周期当中,对此,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我国金融杠杆率在全球来说比较高,增加银行信贷是饮鸩止渴的行为,银行不能总是要央行“放水”,还需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海量资金炒股
据张晖透露,身边做生意的朋友大多转向了投资,自己在股票上也投资了400多万元,“民间借贷公司找到我,说可以贷款炒股。”
各路资金源源不断流入股市,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最新数据显示,上周(6月1日-5日),A股证券账户净转入近万亿元资金,其中仅6月1日一天就净转入2337.99亿元。截至6月5日,今年以来证券账户净流入已高达3. 33万亿元。海量资金不断推升A股,在近一年内上证指数已涨150%,而个股暴涨三四倍的比比皆是。
某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称:“资金入市最直观的便是银行存款搬家,股市赚钱效应诱使居民不断加大投资。”
央行6月11日数据显示,4、5月份住户存款两个月内减少了1.49万亿元。这些减少的存款流向了哪里?“一方面以读秒的速度通过银证账户转入股市;另一方面投资股票型理财产品或基金,间接参与股市。”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认为,绝大部分都流入了股市。
银行和券商都在热火朝天地发行偏股型理财产品,基金公司股票型基金火热募资,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
存款变股票还仅是一方面,银行的信贷也变相流入股市。近几个月,银行受冷落的消费贷又开始兴起,一些银行个贷经理开始在微信群推荐消费贷,最快几天便可以放款,“你是真正消费了,还是通过假消费套出资金炒股?银行不可能一笔一笔去核实。”深圳某P2P公司总经理称。
个人消费贷一笔最多几十万元,更为隐秘的是通过企业的名义进行大额贷款,大手笔进入股市,甚至一些金融人士也涉及其中。有银行清理不良贷款的负责人开玩笑说:“以前清钢贸,现在清中小企业,年底估计清理同事了,好处是楼上楼下不用外出。”
“此外,银行资金通过信托项目,由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批发给P2P公司,再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股票配资业务。”上述P2P公司总经理说,凡是做场外配资业务的,最终资金都来自银行的低息资金,否则下面的通道都没有钱赚。
实体缺血之痛
股市狂欢之时,实体经济却面临残酷的现实,缺钱的企业融不到资,过剩的产业还在吸收和占用资金。
5月下旬,深圳数十家中小企业举行了融资闭门会,一位家具设备供应商说:“银行贷款额度太小,更多的融资需求只能转向民间贷款,利率高达20%多,企业压力很大。”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创新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承载了转型重任,然而银行却并不太愿意借钱给它们。上述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称,银行还是愿意贷给地方政府以及国企等大型企业,因为小企业风险太大。结果就是,银行对高风险区域的中小企业融资惜贷,而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不足,去杠杆还在途中,于是资金出现堵塞,最终变相流入股市。
与动辄万亿的资金涌入股市相比,企业融资则显得低迷不振。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5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减少1881亿元和4488亿元。而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仅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减少了8949亿元。
“现在产品卖不出去,降准降息能促使企业扩大投资吗?不能够!”林采宜分析称,一些过剩产能的出清还在过程当中,PPI还在往下走,产能过剩没有解决。这时候央行放水没太大用,市场没有需求,企业并非缺钱,而是产品销售不出去,此时降低利率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贷款投资。
吴晓灵也表示,中国不缺钱,缺的是把这些钱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投入到需要资金的方面去,因而控制货币、搞活金融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降准降息这个药就不对,关节炎给你开感冒药,吃得再多、等的时间再长,关节炎也不会好。”在林采宜看来,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并非货币政策就能解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大力改革,打破垄断,结构性减税。
林采宜开的药方是,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剩产能占用了大量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所以该关停并转的就关停并转,让它出清。从而将资源从低效率、过剩的、僵尸的企业中转移出来,配置给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 。国企、医院、学校、出租车等垄断行业都要放开,打破垄断,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教育、医疗等行业;同时对新兴行业减税减负,鼓励发展。
降准降息“陷阱”
央行几轮降息降准,资金却脱实向虚,进入了股市等投资领域,真正需要钱的企业出现了资金饥渴。
民生证券研究员李奇霖发布最新报告称,流动性陷阱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央行5月金融数据来看,新增社融1.22万亿元,社融余额继续放缓至11.8%,表内贷款较4月上升但同比减少281亿元,表外除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均收缩,“银行间流动性虽然持续宽松,但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加杠杆主体,社融向上拐点难现”。
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3.23万亿元,但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存款减少4413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94亿。“股市上涨导致一般性存款向证券保证金存款分流。”李奇霖分析称。
资金持续流入,股市泡沫浮现。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创业板估值超过140倍,PB高达12.8倍,股息回报期要769年;主板市盈率也超过86倍,PB也达7.4倍,风险远大于机会,除了银行估值低,绝大部分长期估值顶部已经形成。
本轮货币趋松以来,央行已进行了三次降息、两次降准,以促使放缓的经济增速重回升势,但是从以上种种数据看来,资金并未太多进入实体经济,更多地流向了股市。那么,降准降息会因此改变步伐吗?
海通证券认为,当前工业投资低位,通胀未起,社会融资总量持续下滑,预示后续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消除,而低利率是去杠杆的必要条件,央行宽松态度从未改变,6月或再次降息降准。
“降准的原因主要是外汇占款不断下降,会造成人民币流动性被动紧缩,央行通过降准对冲紧缩效应,起到流动性稳定的作用。降息主要是实际利率的稳定,如果CPI下降,名义利率虽然不变,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央行通过降息,将达到实际利率的稳定。”林采宜分析称,从外汇占款和CPI来看,存准率和利率双双进入下行通道,一降再降是常态。
央行某地方分行人士称,从银行信贷和流动性来看,目前市场并不缺钱,主要面临的是信贷资源配置问题,这和吴晓灵的观点不谋而合。
眼下又到年中,资金面难免进入微妙之中。
央行官员解析货币政策逻辑:降息配合降准稳增长
重点提示
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关注,但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此文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第三届SIIFC国际论坛“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可作为大家观察的参考,该文不代表其所服务单位,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
最近人民银行4月份、5月份有两项重大的政策决策,一个是降准一个是降息,对市场影响很大,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我个人观点是“降息配合降准,稳定经济增长”。
这一次降准是4月20号开始,整体降了一个百分点,又对于经济薄弱环节进行了额外的支持。降准从2011年11月份就开始了,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三农”这些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机构加上中小金融机构有额外的支持,但我们的准备金率还是比较高的,接近20%,历史上的准备金率曾经最低达到6%左右,那是本世纪初左右,说明我们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的选择,现在准备金率还在16.5%、18.5%,所以空间是很大的。
降准背景
中国的准备金政策和美国不同,美国如果运用准备金政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猛烈的工具,为什么?因为这不仅对经济影响非常大,而且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美国和我们的经济运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们基本上所有的指标都到了边界,动一发而牵全身。而我们国家的准备金政策就会经常用。为什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曾经积累了大量的流动性,所以我们通过把准备金从6%,一直提升到21.5%,大量的钱就收进来了。周小川行长说过 “池子理论”,用这个方法把大量的流动性封起来。
第二在美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市场有大量的国债,而我国的国债发行特别谨慎。所以我个人认为国债应该发得胆子再大一点。这当然跟中国人习惯一样的,我们不愿意欠债,政府也不愿意欠债。我们公开市场的操作深度不够,所以中央银行创造除一系列的工具来,常备借贷便利、央行票据等等。
我们降准的背景是什么?货币供应量增速迅速回落,我们高的时候增长速度可以达到20%多,今年4月M2增速是10.1%,M1增速是3.7%,增速比较低。这也是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很多指标都低怎么要求货币增速高呢?如果货币增速过高那就是通货膨胀,不可能有别的后果。所以金融是经济的反映。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要降低准备金。在三大政策工具当中,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是改变基础货币,下降准备金率是改变货币乘数,不会改变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变化反映在中央银行负债表上。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货币乘数,一个是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是存款性公司。除了中央银行以外其他的存款性公司需要交纳准备金的。我们存款准备金是23万亿,货币发行是7万亿,加在一起货币发行不到30万亿,这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怎么形成的?基础货币是央行的净货币负债,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的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两部分构成。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和其他负债项目的变化都会相应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近几年我们的资产方变化比较大,资产方主要是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78%。当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顺差的时候,大量的钱流入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又卖给中央银行,之后就形成了中央银行的资产。这个资产是用人民币来表示,叫做外汇占款,如果用美元表示就是外汇储备,所以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是再贷款再贴现,外汇占款非常少。但从本世纪初以来,大量的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大量的流动性出去,然后央行大量地发行央票,商业银行必须接受,以此对冲操作回收流动性。所以外汇占款的增加和央票的发行是同步的。
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呢?现在外汇占款下降了,央票的发行也停滞了。我们的外汇占款下降以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没了。不是收流动性的问题,而是放流动性的问题。外汇占款这两个月是负增长。最近一两年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系列的工具,如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再贷款再贴现的方法,我们通过这些新创造的工具,来供应基础货币。
还有今年地方债的发行很有意义。地方债的发行今年额度是1万亿,能不能用完现在不知道,整个地方债大概是8万亿左右,地方债的发行有很多原因,有很多好处,别的不说了,就从中央银行这个层面来说,已允许其作为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本来是商业银行给地方政府的贷款,现在地方政府发地方债来置换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现在成了商业银行持有的地方债了。商业银行可以以这些地方债为抵押,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本来贷出去的贷款可不能向中央银行来要钱,现在商业银行持有了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可以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也是地方政府和中央银行的配合,所以是经过充分准备的,现在还在试验阶段。
进一步观察降准效果
这次降准的效果一定是有的,但是进一步效果如何有待观察,为什么?目前我们国家的银行的流动性本身并不少。刚才说到准备金,准备金里面有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大家设想一个问题,如果降准以后,法定准备金变成了超额准备金,银行不增加贷款,意义有没有?降准的目的是为了银行有更多的资金、有更多的流动性可以贷款,但是如果银行不贷继续放着,那就从法定准备金变成了超额准备金。在美国超额准备金非常少,国际金融危机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都是零点零几。所以观察法定准备金下降效果如何,一个方法就是看你超额准备金率高不高,我们超额准备金率4月份高达3.3%,比3月份高了一个百分点。这个可能还要继续观察,因为银行的放款不是说一降准就马上放款。放在银行里面不能马上贷,逐渐放贷,所以还要观察一两个月是不是贷出去了。
第二就看贷款新增量,降准是为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使银行能够贷款。但是4月份贷款增量并不多,是七千多亿,1-3月份都是一万多亿。如果5、6月份贷款能够上去也是一个效果。
第三就看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降准以后货币市场的利率肯定会下降,但是如果把钱贷出去,货币市场就紧张了,货币市场利率就一定要上升。现在货币市场流动性是比较宽裕的。利率在下降这是好事,但另外一方面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说明大量的钱,没有流出去。大家知道降准实际是使得银行的资金供应多,但是任何一个东西,不仅是供应还有需求,不仅是银行愿不愿意贷款的问题,还有实体经济是不是具有有效的资金需求,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我个人的一个观点,货币政策对于在经济热的情况下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非常有用。如果在经济非常繁荣的时候,要拉下来非常容易,但是在经济萧条的要刺激经济上去非常难。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效而有限的。这个时候更需要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等的配合。
比如说中央银行降准,商业银行不放贷款没有用,还需要配合降息,降息以后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利润就上升了,增加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需求,也增加银行对贷款的有效供给。因为利率下降以后,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因为也要赚钱,也要多贷款。
人民银行降准同时又有一个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到1.5倍,这是我们同时做的两件事,存款市场化惊险的跳跃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心。我们需要担心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利率市场化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和经济繁荣的时候效果不同,有利有弊。应该说在经济萧条、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搞利率市场化,允许利率上浮是有利的。因为这个时候商业银行不会去抢存款,他贷款有限,不抢存款的时候,存款就不会“搬家”。这个时候搞存款利率市场化,上限放开,是很有利的。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银行利润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现在就是银行面临很大的问题,商业银行好的时候利润增长率每年20%、30%的都有,现在一季度才3.7%,个别银行增长率接近0的都有。
以后下一步怎么办?现在有这么几个问题,货币市场传导机制不畅通,货币市场利率这么低, 2%左右,但是实体经济利率始终这么高,6%、7%,8%,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不单单金融的问题,也有实体经济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财务软约束,再怎么高的利率都愿意借。
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下一步我们要完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完善中央银行调控方式等等,最后可以适时地放开存款利率。最近我们可能会发行面向个人的大额存单,这个方案已经在进行当中。还有一个,我们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正在逐步放开,民营银行开始起步,我觉得对扩大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