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8-21 08:39:43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305次 |
|
更加有力度的金融改革再次被提上重要日程。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在国企、财税、金融、司法、民生、党建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
今年以来,不论是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额存单的推出,还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改革,都标志着利率和汇率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不论是国内金融机构改革,还是进一步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程度,都是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包括放开个人跨境投资的限制、深化国内银行事业部子公司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将成改革重头戏。
收官 资本项目开放进入冲刺阶段
作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从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7大类、40个子项的资本项目来看,除了4项以外,中国实现了完全或部分的可兑换。这4项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衍生工具。
尽管高层从未对资本项目开放设定过具体的时间表,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5年将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收官之年。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态,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将努力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称“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还有一系列稍微小一些的改革,也会在今年进一步推进”。该表态被市场解读为“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虽然近期国内汇率市场波动加剧,但从官方的表态来看,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并未就此搁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此前表示:“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日程是依照中国自己定的日程表向前稳步推进的,不是说遇到一点波动或者说遇到一点外边发生的事情就可以轻易改变的。这方面我们是有定力的,我们会按照自己定的日程表稳步有序地实现。”
按照周小川此前在公开发言中所透露出的讯息,今年资本项目开放的重点工作将包括便利境内外个人投资、资本市场开放和修订《外汇管理条例》三个方面。央行已经多次表态称,考虑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据悉,首批试点QDII2的城市共有六个,分别为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深圳和温州。
在进一步打通个人跨境对外投资渠道的同时,境内市场进一步对外资开放也可期。就在最近,央行进一步松绑了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额度和投资种类的限制。不少机构预计,下一步,境内的固定收益市场将进一步向其他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与此同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将进一步提升,在“沪港通”之外,“深港通”的推出也可以期待。
另据外媒报道,央行也在考虑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采用的外债管理办法至全国,即取消外债规模审批,改为按照企业资本金的一定比例自行决定对外发债。
推进 国内银行业金改护航市场开放
金融开放意味着需要国内银行业强化自身业务水平和风控能力,商业银行子公司事业部制改革已着手筹备,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新一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拉开序幕。
4月12日,中国政府网披露,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开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进出口银行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农发行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这意味着国开行将以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支持国家战略,只要是开发性项目都可介入,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则强化主要服务外贸和农业等特定政策性支持领域。
在周小川看来,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后,工、农、中、建四家银行不再承担政策性业务,真正走向商业化改革。“传统的商业金融体系中缺少中长期融资的支柱。中短期的业务可能商业性金融能做好,长期的业务却往往有空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在长期融资领域存在缺陷,需加以补充。因此,国开行提出需要有开发性金融去发挥补充市场和培育市场的功能。”另外,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都兼顾开发性业务和政策性金融业务,因此按照改革规划,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自营业务需实现分账管理。
与政策性银行改革相比,商业银行业务条线更加多元化。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指出,从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成立子公司事业部制有利于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业务管理的主流模式。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银行业务管理架构改革需要更加深入,包括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探索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试点。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吕天贵在半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该行的信用卡公司化改制的决议已经通过董事会同意进行公示。“我们已经把相关文件报到银监会,可能需要政府给予这样一个组织定义和监管框架,等监管部门审批通过以后我们再持续推进,争取可以成为第一批甚至是第一家获批的信用卡子公司。”吕天贵说。牛锡明也透露:“交行推行事业部制经营是建立分行和总行事业部‘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模式,省直分行也推进了大客户准事业部改革。”
适时 开放和改革需把握节奏和力度
业内人士对于金融改革方向的认知一直较为一致,但对市场开放的节奏和力度却存在分歧。尤其是目前国内经济企稳基础并不牢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大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同时更要重视风险的防控。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改革当然不可或缺,但是为了减少经济和金融剧烈波动,金融改革与宏观调控应协调一致,也肯定是必然的要求。从宏观调控一侧看,应当减少软约束的投资刺激计划,减少投资对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货币政策一侧看,则需要货币政策与投资政策相协调,并做到松紧适度。短期内,经济自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都可能产生推高利率水平的结果,因此,货币政策不能过紧。同时由于我国杠杆率快速提升,金融风险正在加剧,货币政策又不能过松。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抑制利率快速上涨是必要的。”
业内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改革之后,引入合格的境外投资者、放松交易限制、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等,都会依照市场的反应和宏观经济形势适时推出。另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有阶段性成果后,利率的供求也会发生变化,如何制定灵活的管制措施和调控手段,让利率水平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是下一阶段金融改革的重头戏。而国内银行业也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重资产”经营转变为“轻资产”经营模式,完善综合化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国官方为民资进入银行业“架桥引路”
对于充满活力、时刻择机而动的民间资本而言,中国官方正试图引导其进入更多投资领域、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便是其中一个选项。
民营银行审批时限缩短两个月
中国官方日前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行动指南”,首次明确了相关的基本原则、准入条件、许可程序和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发展民营银行,是希望利用其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预计民营银行未来两年将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曾刚亦表赞同。曾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民营银行试点工作转向常态化。
曾刚指出,自2014年3月银监会公布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单位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前述五家试点民营银行已全部开业。随着新规的出台,未来预计将有更多民营银行出现,特别是考虑到《指导意见》的相关便利安排。
比如,为进一步推动民营银行申设工作的顺利展开,《指导意见》建立了限时审批制度。对于依法受理的申请,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比现有法定“6个月”的批筹时限缩减2个月。
降门槛:无需发起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营银行“问世”之前,中国民营资本参与银行业的主要方式包括与主发起银行共同设立村镇银行、参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等方式进入银行业。
在国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看来,后三种方式本质上都需要民营资本依附于一个银行机构,而民营银行的设立则无需发起银行,因而从这个角度看,民营银行的设立本身就是国家降低门槛放宽准入的产物。
以村镇银行为例,2012年,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但前提条件是民间资本成立村镇银行的时候,发起人中需要有一个银行存在才行。
尚福林则指出,综合上述四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模式,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机构类型已全部开放,广大民间资本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意愿、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自主选择。也就是说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品类齐全、渠道多样,可供民间资本自由选择、自主投资。
创新不忘风控
从目前开展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差异化、创新化的经营已经成为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强势“入局”,为民营银行注入了互联网的分享、平等思维,积极打造互联网银行,服务小微用户、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银行业务的观念和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银行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毕竟属于新鲜事物。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防范潜在风险,就成为民营银行和监管层都必须做好的功课。
对此,官方似乎已有所认识。比如在已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下,《指导意见》提出将“有承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作为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原则之一。
曾刚指出,上述举措即要求银行订立“生前遗嘱”,即银行必须事前明确,出现危机之后,先由股东自我救助,努力恢复正常经营等。民营银行作为新设银行机构,在出生之际就应主动做好剩余风险的承担安排,以确保经营失败后不殃及无辜,避免被动。
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管理办法(QDII2)渐行渐近,居住在试点城市内年满18岁的境内个人,只要个人金融净资产最近3个月日均余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通过境外投资和风险能力测试、无重大不良记录且没有经司法裁决未偿还债务者,即可以申请QDII2,投资方向将包括境外金融投资、境外实业投资以及境外不动产投资三大类。
对于广大境内居民而言,这一政策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投资渠道。目前中国居民存款高达54万亿元,从财富管理的角度,需要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以更好地匹配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偏好和收益要求,而资产全球配置就是其中一项日益增长的需求。《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拥有境外投资的高净值人群占比已达37%,且这个比例有不断提升、从高净值人群向普通中产蔓延的趋势。
现有框架下的暗流涌动
现行法律框架给予个人进行境外投资的正当途径非常有限,要么通过QDII(境内合格投资者制度),以机构投资的形式进行境外证券市场投资,要么个人通过设立公司的形式进行境外投资,但这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门的核准或备案,要求相对较高。另外,外汇额度管制也限制了对外投资的规模。
不过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想出去的钱,自然有出去的路径,想要投的领域,也自然有投的渠道,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既然每人每年只有5万的外汇额度,那就家族成员、亲朋好友蚂蚁搬家“凑人头”;资金额度大,有人就借助虚假的境外贸易合同将资金转移到离岸公司,或者通过“高报进口、少报出口”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境外;而地下钱庄早已不是秘密,甚至一些移民中介也会借助其力量为客户提供包括资金转移在内的“一揽子”服务。
至于投资的对象,不管是美股、港股、外汇、黄金还是欧洲股票,各种在线交易平台可谓层出不穷,有的平台甚至推出了全中文页面及24小时华语服务。而在楼市方面,以加拿大为例,截至目前对海外公民购买物业并没有限制,海外公民同样可以申请贷款,只要所取得的租金等收入履行报税义务即可。
这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资金俨然一条巨大的地下河流,隐含着巨大的风险。QDII2的推出,将其中的一部分从桌下摆上台面,让一部分符合资质的境内投资者,能在一种更透明的环境中操作,自身利益也可得到更好的保护。
通过QDII2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对管理效率带来的压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或许也是监管的一部分考量。
国内金融机构怎么竞争?
不过对金融机构、普通老百姓而言,QDII2将在哪些方面影响自身利益,落脚点或许体现在更细微的实践操作中。
在QDII2可能涉及的三个投资领域中,金融类产品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这既包括原先的QDII产品,也包括国内金融机构目前提供的境内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
国内第一批QDII产品于2006年底面世,这是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投资对象主要为港股基金及黄金。由于缺乏海外投资经验,这些出海的QDII基金多年来一直业绩不佳。如果境外成熟市场的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能直接对投资者开放,在流动性更强、信息更透明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对于充当桥梁渠道的QDII产品的热情必然进一步下降。
一旦客户接受了更丰富的产品类型、更新颖的服务理念,当下财富管理框架必将随之进行调整:如何做好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连接?如何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测和掌握?如何构建更有层次的产品与服务结构?
这其中,商业银行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先机。目前看来,个人投资者金融净资产状况、风险测试以及信用记录核查等,将由获得试点资格的商业银行负责。此外,合格投资者需在银行设立境外直投专户,境外投资资金的汇出、汇入均需通过该账户进行。对于有实力的中资银行而言,当下一方面需加紧系统调试,启动试点筹备,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海外布局与跨境资产配置能力的好机会,新一轮的海外机构铺设、资产收购或将因此展开。
对券商及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受囿于实力、规模以及两地监管要求的差异,在境外大量铺陈分支机构并不现实,但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将好的经验引进来,联合推出针对境内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在服务范畴及流程上做出改进与完善,应该还是颇有机会。
境外机构更想从中分一杯羹,加拿大的五大银行(RBC,TD, Scotiabank, BMO, CIBC)中已有四家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办事处(TD没有中国分支机构)。其中规模最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RBC于今年初宣布与中信银行全面合作,将协助新移民登陆后快速开设和办理各项理财事宜,例如首个银行账户、首张信用卡、首次购车及首次置业等。随着QDII2的放开,双方或将在业务线上建立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抛售境内房地产,转向欧美成熟市场?
虽然境内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中金融资产的比例在逐渐增长,但不动产依然受到不同层次客户的普遍偏爱。
以加拿大为例。在华人聚居的温哥华、多伦多,地产界及商界预计,在中国放开QDII2后,当地投资市场可能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资金流入。但也有资深人士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自2014年初即已开始,早有一部分人抛售国内房产,通过多种渠道将大额资金汇入加拿大,所谓“每年5万美元购汇金额限制”对于这些投资者并无影响。不过对于个人散户投资,或是百万加元以下的小额个人买家,可能在QDII2政策出台后,会有更多的机会涌入当地,令当地小额地产投资更加活跃。
但在加拿大,买房容易,以房赚钱并不容易。
一方面,大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根据多伦多地产局发布的房屋市场销售报告,2015年6月份上旬,大多伦多地区(GTA)平均房价继续上行,突破65.73万加元大关,其中多伦多市区(416地区)的独立屋6月上旬狂涨13%至107万加元!
另一方面,房屋的维护成本非常惊人。如果海外投资者买的是CONDO(共管型居所),则需要缴纳不菲的管理费,新建CONDO公寓的管理费约为每平方英尺0.55加元,随着年头增加、设备老化,还会年年上涨,如果是无管理费的独立屋,则需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在日常打理上(包括夏天割草、冬天扫雪,各种设施的维护、保养等),海外投资者做不到亲力亲为,便只有请人料理,这也是一笔大费用。而不管是哪种住宅,房产税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各种抵扣后,即便有出租净收益,还要向加拿大政府交税,一旦后续卖出,则有一笔资产增值税等着缴纳。如果投资者仍然以国内“地产黄金十年”的思维来运作海外房产投资,恐怕会产生失望之情。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境外置业,陆续有国家或地区考虑对外国投资者购房进行限制,这也将对海外楼市投资带来一定的阴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