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2-29 08:24:50 信息来源:和讯网 点击:372次 |
|
2月27日,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表示,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亟需调整,增长和就业目标重要性下降,宏观经济短期稳定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凸显。最紧迫的是解决去产能和去杠杆交互作用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这需要政府加杠杆提高财政赤字,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是可行的突破口。
“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和国际市场条件变化,使得我国传统非均衡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曹远征指出,这种经济新常态,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提出调整要求。首先,处于大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将会更加频繁地面临金融失衡积累乃至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增长和就业目标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性重要性凸显。此外,人民币加入SDR引导的金融大开放,将我国金融体系全面暴露在国际金融冲击下,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国内金融市场会扩大这种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显著提高。“这要求宏观政策框架中纳入金融稳定目标。”曹远征说道。
而目前我国短期中最大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来自去产能与去杠杆的交互作用。曹远征认为,政策层面需要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避免过快的去杠杆,为此需要有关部门加杠杆,即提高财政赤字水平。“我国财政赤字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具有可行性。”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让市场对今年的赤字率预期普遍升高。而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发表学术文章称,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可将中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甚至更高水平。
盛松成表示,这个水平的财政赤字仍可以将2025年末中国政府的负债率控制在70%以内,并不会给中国政府带来较高的偿债风险。同时能为减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但如何操作才能不对长期调整过程形成干扰和阻碍呢?曹远征表示一个可行的突破口是通过转变国债发行模式和方式,推动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与大开放,主要原因有五点:
首先,这能够为财政赤字提供可持续依赖的融资模式。其次,有助于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效率和传导效率。第三,有助于解决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币种结构失衡问题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第四,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作为国际范围内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资产的地位,以此打破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平价关系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第五,为我国吸引和管理非FDI私人资本流动创造了最关键的条件。 |
|
|
|
|
|